「很多 CP 值高的東西,是因為製作過程是 Copy/Paste」

把這陣子的推文通通拿來擺在一起看,似乎可以看出一些關於致敬或抄襲的思路。世界終究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就像選舉的結果一定是贏者全拿,說好聽是會把輸家對手的好政策拿來實行,說難聽的還不就是抄抄抄。不過政治畢竟和商業不一樣,前者可以是人民的福利,後者則是進入私人企業的口袋。

對消費者/使用者來說,或許抄不抄未必那麼重要,但價格絕對是購買決策的決定要件。所以省了開發成本的產品自然可以用低價策略進入市場,搶得市場先機。

光用抄的能不能成功?廣受市場支持的「快速時尚」品牌諸如H&M或ZARA,也許可以繼續觀察。一開始用似曾相識的版型加上便宜的價格成長,下一個階段就可以花大錢直接找high fashion品牌來聯名漂白。從某方面來說,我覺得這些同意合作的high fashion牌子有點像是自尋死路,但也許也只是不得不為的選擇吧。

我真心覺得小米是這類「抄出心得」的品牌觀察指標。對岸創造了一個特殊的環境給了小米成長的機會,用巨大的市場利基支撐這些不用R&D成本的廉價產品,所以有一籮筐的中國品牌崛起,不管是商業模式或者產品設計。

 

抄出來的品牌可以選擇用賺的錢來想辦法漂白,不過如果向來以設計為名的品牌卻反向為了削減成本而放棄了開發,這就會惹人閒話了。

這種原創與市場佔有率的爭論向來無法有結論,我們只能看著這個世界繼續的轉動與劇情會怎麼繼續走下去,最後再來後見之明的加以評論。


哪個比較沒用?

598de607e4ad1e4b648c8359885365b6

<圖片取自:http://youneednothing.com/> 

 

前些日子在RSS裡面看到這個令人傻眼的設計:一個要價34歐的黑色木頭。網站做得有模有樣,質感與概念兼具,說是要獻給那些什麼東西都已經有了的TA,因為 You Need Nothing,完美拿了同義詞來諷刺一番。於是忽然間想起多年前也曾經有寫過這麼樣一個產品「」: 

 

30000870-1286546474-681000

<圖片取自:i want one of those

 

同樣是「NOTHING」,但從物體本身的形態而言,卻不盡相同。一個是「沒有東西」的空,ㄧ個是本身就一無是處的空。前者用一個容器盛裝一無所有的意涵,後者則用一個黑色柱體表現毫無用處的意思。簡言之,前者是載體,後者是本體。雖然出發點都是要諷刺物質生活的過度,手法卻完全不同,小題大作地說,兩個設計對於這個主題的基礎認知的確天差地遠。

到底什麼是「擁有」?以內容產業舉例來說,看一場電影是否就算「擁有」了?還是得買到DVD能隨時播放才算擁有?如果體驗過就算,那在廣播聽過的音樂歌曲呢?難道不是得買到專輯才有歸屬感?顯然,我們對於「擁有」這事情的定義會隨著物件的不同而改變。嚴格來說,諸如DVD或書本這些實體的物品,都只能算是載體,裝載著內容的具體物品。那來到雲端時代,內容都在雲端搭配電子載具接觸,我們「租用」和「購買」內容,兩者之間的差異似乎又僅止與取用權限的不同:差別只在取用特定時間與沒有時限的權利。

於是,就意義上來說,一顆裝著什麼也沒有的塑膠球,其實就是一台沒有取用任何內容權限的載具。而一個完全沒用的黑色柱體卻像是書架上某本買來就從沒翻過的書。 要比較哪個比較沒用,似乎是在浪費時間,就像眼前有兩個人要你選,一個是腦袋空空裡面什麼底也沒有,另外一個是請來也完全沒路用,矛盾大對決,非得硬選還真的是令人惱怒。

 

我猜今年年底的選舉或許可以把這套虛無的思考邏輯套用一下。


JCPenny訂價策略失效?

我自己覺得光是把「公正價格」拿來當作一種訂價「策略」就已經是一個大敗筆。制定價格向來是門大學問,它牽涉了產品架構內部與外部的許許多多環節,不是訂的便宜就一定有人買,不是訂的很貴就能顯現品牌高度,定價或許不只是學問,還是一門藝術(跟颱風天決定放不放假一樣)。不斷的使用價格策略縱然能夠收到效果(也許是很大的效果),但是長期來說,這樣的方式卻也告訴消費者不要在原價的時候來買否則就是潘仔。消費者再笨總也是學得會的,所以當想要把一般性的價格訂為「公正價格」說服消費者就會踢到鐵板,這也只能算是剛好而已。

今年上半年已經快過完了,零售店的業績很慘,整體的消費市場也很悲觀,於是百貨賣場不斷的用滿X送X的現金回饋來吸引來客數,就已經看到效果有限,而且為了更多聰明的消費者(例如買了東西換了禮券用掉以後再來狂退商品)得付出更多的成本,個人覺得價格促銷已經走到極限了大家,請用更聰明的方式來玩吧。

 

 

5月30日動腦嚴選:JCPenny訂價策略失效?:

 

(Brain.com 2012-05-30)J.C. Penney 今年初宣布推行「公正價格」(Fair and Square)策略,以每日特價、每月特價、清倉價格三種促銷,取代一般季節性或特殊節日的大降價,希望讓消費者不用蒐集折價券、不用等待購物季,就可以優惠價格,或者說產品的實際價格,買到商品。

不過根據最近公布的第一季營收狀況看來,這個策略反而讓到店率減少10%,銷售量下跌超過20%。究竟怎麼回事?

哈佛商業評論請來美國西北大學教授Alexander Chernev來談這個現象,他提出這個策略的七大缺漏。一起來看看問題出在哪?

今天還要分享的創意話題有:
◎JCPenny訂價策略失效?【來源: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三星智慧電視廣告讓你傻傻分不清【來源:Samsung】
◎Intel筆電用武俠賣筆電?【來源:Intel】

◎JCPenny訂價策略失效?【來源: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an There Ever Be a Fair Price? Why Jcpenney's Strategy Backfired - Alexander Chernev

1. 「公正價格」(Fair and Square)策略中,像顧客溝通的是「提供真實價格」。這個立意雖好,但過於主觀。因為商家和消費者所認知的「真實價格」,是不一樣的。
2. 「折扣」(Discount)在消費者的心目中,是有長遠的定位。一般人認為沒有折扣,就是高價的意思。
3. 消費行為難以撼動,尤其當顧客不需要天天去百貨公司的時候,每日特價似乎變得沒有意義。

其他四點,仔細探討了Fair、Discount在消費者心中,微妙的化學作用,值得一讀!

(Via 動腦-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