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靈感從平面走向立體
via yoy-idea.jp
有個詞曲創作人叫自己是深白色,平平淡淡的,卻多有深意的三字組成畫面。 這幾年經營開發趣味商品,常常會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設計究竟應該直搗核心一語道破,還是應該內藴概念柳暗花明?美國的創意商品品牌前輩 Fred&Friend 告訴我,如果一個產品沒辦法在消費者面前三至五秒被理解,這個東西到市場上就會失敗。無法被理解自然可以有很多原因,文化屏障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當我們不止著眼本地市場,而想要將商品推到亞洲其他地區、美洲與歐洲時,就得用更通俗(?)的語彙來和潛在消費者溝通,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拐彎抹角。
這是某種程度的精準聚焦,讓喜歡這個產品的人能夠立即愛上,讓不愛的人立即走開。這也是某種程度的向市場妥協,考慮市場會需要什麼、喜歡什麼,賦予準確的詞語形容,瞄準目標族群。抱著每個產品都能夠絮絮叨叨背後概念背景的理想沒錯,只是需要更多的行銷資源配套,才能將黏著度提高,讓消費者願意停留閱讀希望傳達的概念。
以上其實都是抱怨文。其實我漸漸覺得,一個看似平淡的想法,如果願意花時間進去思考,一定能夠有什麼樣不同的發揮。重點是在怎麼思考,從行銷的角度進去詮釋,從既有市場立基進去描述,從不同文化去切入,能夠讓平面的出發點逐漸有了立體的形貌,一開始無味的枯燥也可以逐漸找到創作的立足點。
Yasuko Furukawa 這個2013年叫做帆布的作品,透過金屬架構和彈性布料,讓看似平面的印刷沙發和椅子可以讓人坐進去,創造出衝突的視覺效果。這個idea和台灣的Jump from Paper平面包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立體營造平面的假象。不過兩者風格不一樣、目標群眾不一樣、市場訴求也不同,長出來的面貌也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於是,看似與市場妥協的產品,能不能因為不同元素的導入思考,而能夠更靠近我們理想中的樣子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