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費的好設計
來自MIT的 Carlo Ratti 運用新的科技運算,讓我們看到另一個層面的城市景觀。在這篇命題為 Architecture that senses and responds 的 TED 分享中,可以看到好幾個非常有趣的案子,像是足球賽時的羅馬訊息流量的城市景觀,配合時序的流動和發生事件的關聯,發現由溝通所形成的城市長相和實際眼睛看到的完全不同。另一個案子,則是在三千個不同種類的垃圾上面裝載追蹤器,看看這些被我們所丟棄的廢物旅行的路線,並且將數據架構起一個前所未有而且無從想像的線狀景觀。
對我們來說,垃圾丟了就是丟了,離開手上就再也不關己事,不會關心也沒有想要知道他們最後的終點。前幾天看到CNN對於印象中風光明媚的馬爾地夫,其實是犧牲了一個小島來放置處理來自群島上面的飯店遊客留下的垃圾,比之於如天堂般的度假勝地,那個小島根本就是地獄。廢物如此,那如果是一個好設計被丟棄在路邊呢?
<圖片取自:mono>
基地位於明尼蘇達州的 Blu Dot ,是一個設計生產家具與家飾品的公司,2009年和 mono 這間行銷公司合作了一個案子。他們在紐約街頭丟了25張的單椅,並且在每個椅子的底下裝了可追蹤位置的GPR 的裝置(雖然看起來很陽春)。他們想看看這些嶄新的單椅被放在街頭,有多少人會出手把他們帶回家,並且到底是怎麼樣背景的人,然後他們會被放在什麼樣子的空間裡頭。
<圖片取自:mono>
被命名為The Real Good Experiment的這個行動發想,來自 Curb-Mining ,在路邊翻找可用的「垃圾」,家具、電器等。這個在台灣應該會被視為流浪漢或是骯髒的行為,在環保的思維下,卻是不浪費地球資源的再生創意。雖然本質上,這個好設計哪裡去的行動,還是一個行銷活動(畢竟它不靠任何費用就讓無數的媒體包括電視台、雜誌、網路報導與轉載),但卻是奠基在 Curb-Mining 的行為風潮上,想起來似乎有點諷刺。椅子最後有的去了有預算限制的小家庭、工作室,也有的去了一般的家居空間。
<圖片取自:mono>
這個行動除了想知道好設計去了哪裡,其實也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眼光與自尊心的強度(從某個層面上來說)。寧可從路邊撿二手的而不用新的,不僅只是金錢上面的考量,還有適度削減消費以減少整個大環境的資源浪費的想法。雖然以一個販賣產品為主的角色來講這個事情有點古怪XD,但有些時候在適度克制慾望的限制下,也能夠多激發生活創意。雖然不需要做到像美國教授撿拾食品公司丟棄的食物裹腹,將可用的東西用到極致也是某個程度上的對不消費主義致敬的表現,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廢棄物的旅行路線會因此而改變成更美的線狀景觀。
關於不消費主義,最近還有一本書說不定值得一讀:可不可以一年都不買?——365天零購物生活日記。